云南黄金开采历史

时间:2013-12-26 6930 字号: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云南始有黄金生产,此后至今,历久而不衰.云南的黄金产地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红河流域,包括今保山、永胜、丽江、中甸维西、文山,墨江、蒙自、金平、屏边、巧家、永善等县市。当时云南出产的黄金有两种:其一为岩金,又称山金、土金、。生金、条金和线金,俗谓块金和瓜子金;其二为砂金,又称水金、江金,俗谓麸金、麸麦金、糠金和狗头金。元明两代,云南黄金生产曾盛极一时。天历元年(1328年)元朝中央政府在云南征收的金课达184锭(每锭重l0两),为全国金课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按当时金课税率十分抽一计,云南年产黄金已达18400余两。明代自嘉靖十三年(1534年)起,在云南征派贡金每年2000两;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增加3000两,合计每年5000两.清代云南黄金产量有减少,惟道光年间(1821~1850年)墨江县坤勇金矿年产金万余两;成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坤勇及蒙自县老摩多和中甸县天生桥三个金矿也曾产大量黄金.清代以后云南黄金产量增长很快,1922年为500两,1937年、1939年和1940年分别增加到3758两、8750两和17000两。近代云南的黄金市场主要在昆明,当时有专门经营黄金饰品的商号和从事金器生产的店铺120余家,各地生产的黄金经商人就地收购后转售于昆明各金店。云南生产的黄金及制品除供本省及近邻诸省需要外还销往缅甸、越南及香港等地。
1黄金的采冶技术
   早在西汉时期(B.C206A.D8年),云南已有人从事黄金生产。东汉唯物论哲学家王充(27~约97年)的《论衡》中的《验符篇》曰:永昌郡(包括今大理、保山、德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临沧、西双版纳的部分地区,治所在今保山市)中亦有金焉,纤縻大如黍粟,在水涯沙中,民采日得重五铢(约二钱)之金,一色正黄。可见,当时的采金者已经懂得披沙拣金这一生产黄金的初步知识。东晋时期(317~420年),古代先民懂得黄金熔点较低比重较大,以薪炭之火可使其融化并除去部分杂质而获得一定纯度的黄金的知识,掌握了冶炼黄金的技术,即所谓以火融之为黄金0。迄于南诏时期(738~902年),云南先民不仅进一步掌握了从沙石中披拣黄金的技术,而且懂得了“盛沙淘汰以洗取黄金的知识。。上述古代黄金的生产方法,史称古法,历经千余年而沿袭至近代。本世纪初,云南一些地方官员和学者曾亲往实地考察部分金矿,对古法以及随后改进的方法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概言之,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1岩金的采洗:岩金系自然金,产於石英矿脉之中,常与黄铁矿伴生。采金者先寻找所谓露头境引“(即显露於地表的石英石与黄铁矿的矿脉,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称之为伴金石),作为开采黄金的矿点。继而,沿着‘觉引进行开凿;所凿之坑道,下垂者日吊井,平推者日陡推。坑道内以杂木架厢,以防倒塌。采金者於坑内采挖金慌,将其盛人包内背出。这种掘坑道开采金矿的方式俗称为硐尖。金矿背出后即手选:将矿石击碎成粒状,拣去不含金粒的石英石、黄铁矿等杂质,置於脚动碓之石臼内捣细如粉状,即。碎矿。继后水选:挖一水池(称金池),内置木制“金盆和水斗(称金斗);水池旁置摇床(长1.5~2.0m,宽0.6m,其上刻横槽50~100槽,占全长1/2,槽间距1~2cm不等),摇床上置竹制摇筛(有柄、两足)。用畚箕(称金撮)将粉状金矿撮人摇筛,边摇动摇筛边用水斗从池中取水冲洗。含金矿沙透过筛孔流於摇床上,比重较大的金矿留存於摇床的横槽内,杂质则流人尾渣池。反复冲洗十余次,待矿沙内所含硫化铁等杂质大大减少后将金矿倒人金盆。手持金盆在水池内前后左右摇荡、再洗去部分杂质。
     最后,将盆内金矿倾入水斗内再以混汞分金得到粗金。
     除上述硐尖外,还有一种方法称为“冲慌尖:在生产岩金的山沟里置溜床(长约0.7~1.0m,宽0.4~0.5m,上刻数十条横格,间距为l2cm)数张,彼此间隔2~3米。雨季山洪暴发时将采集的金慌倾人沟内,洪水将金慌冲过溜床,部分含金沙由於比重较大留存於溜床的横格内。
将横格内的金沙收集起来倾人金盆内,在水池中荡洗,汰去部分杂质,最后也施行混汞分金。被洪水冲过数张溜床的盒慌仍含有少量金粒,屯集於山沟下方的石坝内,日后再加以淘洗。
         1.2砂金的淘洗:砂金也是自然金,产於江河沿岸的冲积层沙砾之中,多呈颗粒状、片状或块状。淘金者先在江河岸边挖倾斜小沟,内置数张溜床(尺寸同上)。将采集的金慌倒人沟内,以锄具趁下流水势用力搅拌,泥浆状金慌依秩流经溜床,其中比重大的金砂留存於溜床的横槽内,再用上述冲谎尖之方法淘洗,最后混汞分金。
       1.3混汞分金法:近代云南的淘金者熟练地掌握了混汞分金提取黄金的方法,混汞法程序为:将反复淘洗的岩金和砂金盛入水斗内,倒入水银,持定水斗在金池水面不停地晃动,使金矿内所含之金粒细末粘附於水银滴表面;将粘附有金粒的水银滤於瓷碗内得到金汞齐;将金汞齐倒人金盆,加少许木炭灰并以棕揉洗,漂去灰泥;再将金汞齐倾入水斗,再混以水银,炭灰揉洗数次,漂尽灰泥。
分金的程序为:将混汞得到的金汞齐用铁杵捣成细粒,置手掌中合唾沫以手指用力搓揉数分钟,使过量水银及其附着之杂质挤出分离;将金汞齐团成园形,置石涡内,以木炭火吹烧使水银挥发,取出剩余物放人瓷碗内,用布盖好,摇团,即可得到九成左右的黄金“历史上云南黄金的采冶,归纳起来,蕴古下述科学技术知识。
    ①岩金和砂金多以颗粒状、片状和块状形式存在於石英石、黄铁矿或沙砾中,共耀眼的金属光泽和金黄色泽以及良好的延展性是古代先民披沙拣金的根据。
    ②岩金的水选、冲境尖砂金的淘洗均基於黄金比重大於伴生矿物和沙石等杂质尤其溜床的设计及使用体现了对黄金比重大的知识的娴熟运用,是选矿技术的重大进步,堪称现代重力选矿所用摇术和溜槽的雏型@古代采金者虽不知金的熔点为1064.43℃这一数据,但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知道以薪炭之火力可以熔化黄金的知识,早在公元五世纪前后的东晋时期就以火融之为黄金。
    ④尽管先民们并不懂得混汞分金是基於液体汞对化学惰性良好的金能进行选择性浸润,并进而向金粒内部扩散生成Au,Hg,Au2Hg、AuHg2等金属阃化合物以及含汞约为16at.%的Au~Hg固溶体的原理”,但从生产实践中知道可以用汞来分离提取黄金。历史上的混汞分金法相当於今天的外混汞,在云南一直流传至今。
    除上述科技知识外,云南黄金的生产从古代到近代采、选的分工逐步明确当时已有硐尖和冲端尖之分,此外,在一些金厂内部,还出现了不同作业的分工,如永胜与鹤庆之间的土塘金矿工人分三类工种:一为捶手,负责开凿矿洞,挖采金矿;二为马尾,负责背运矿砂;三为淘金者,负责选洗金矿。采选工艺的明确分工是云南黄金生产技术的一大进步。总之,历史上云南黄金的生产方法从原始、简陋逐步发展到具有一定学理,尤其是近代溜床的出现、采选分工的明确,以及混汞分金法的广泛应用,在云南科技史和矿业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2黄金的加工
     云南黄金的加工也始於西汉时期,主要包括黄金器具和饰品的制造;块金、金锭、金条和金币的铸造;金叶和金箔加工;鎏金、错金和走金工艺的运用
     2.1黄金器具和饰品的制造:从晋宁石寨山西汉初、中期墓葬,江川李家山西汉至东汉早期墓葬,以及昭通东汉时期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为数颇多的黄金制品,如金剑鞘、兵器金套、金臂甲、金发饰、金腰带、金辔饰、动物形金片等,成色最高为96%,最低为35%。
据考证,上述金器均为云南古代先民制造,全部为锻打成型;有的先经锻打,再行模压制成,如规格、花纹相同的金剑鞘等,正面均有凸起的纹饰,背面为相应的凹陷处“。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滇池地区的工匠已经掌握了黄金的锻打和模压等加工技术。南诏时期,黄金制品加工业十分兴旺,南诏王衣金甲,官吏皆佩金带,贵族妇女多以金饰,贵族家庭食用金银(器具),使者以金镂盒子装信物,馈以金盏、银水瓶。此外,南诏国还用大量黄金铸造佛像。仅劝龙晟时(809~816年)就用3000两黄金铸佛三尊”。大理国时期(937~1253年)继续盛行用黄金制作佛像、佛饰,在1976年维修大理三塔时就发现金制佛像七尊“。从明代淋英后代的墓群及景东县知府合葬墓中也发掘出金饰品及金水具.明代出土的金制品造型精美,充分应用了切割、锻打、拉拔镶嵌、刻镂等工艺“.迄于近代,云南各地,如昆明,大理、丽江、腾冲、梁河、缅宁宣威、开远,个旧、石屏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金银器具和饰品加工的手工业作坊,以上述工艺制作各种黄金制品。
        2.2块金、金锭、金条和金币的铸造:黄金,无论是自然金或熔铸后的成型金,古今中外都是一种起流通作用的货币,云南也不例外。西汉至唐代以前,作为货币的黄金是以自然物的形式出现,如片状自然金一麸金;北宋大理国时期,流人内地的是云南块金;元明时期,上缴中央朝廷的金课和贡金采用金锭(元宝)“。应该指出的是:大理国和元明时期的块金和金锭都未曾作为货币流通,而是作为金课和贡金,中央朝置毛作为库存黄金
    云南的黄金作为货币流通开始於民国时期,当时昆明的私营金店和国有造币厂铸造了用於流通的块金和厂条,特别是抗战以后,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型制的块金(方形、条形、园形等),重量各异,成色为99~99.7%,其上均铸有金店名及成色
云南是我国铸造金币和流通金币的主要地区。自1918年开始铸造金币以来,除一般金币外还铸造了。拥护共和纪念金币、军用金币和滇字等金币,由富滇银行发行,行销全国。
        2.3金箔,金叶和羊皮金的生产:元代初年云南已开始制造金箔,近代开始加工金叶(即。叶金和羊皮金。金箔主要用於佛像、佛饰及丹漆、房屋和各种器物装饰;羊皮金用作妇女衣袖、裙靴之饰品“。大理县产金箔较多,故其城内金箔街以此得名,其叶金销行各县及瓦城(属缅甸)“。其加工工艺主要为捶打,在当时子孙业传,秘不授徒
         2.4鎏金、错金和走金工艺:鎏金又称火镀金,古代称为。黄涂、。金涂、。黄金涂,从唐代起称为镀金,鎏金在中原地区约开始於战国中期,而在云南则更早。用C。4对从楚雄古墓群中出土的鎏金铜器的测定表明其年代距今2640±90年,相当於春秋中晚期,比内地约早两个世纪.古代望金器物主要有盾饰,盔甲、贮贝器盖上的各种人物、佛像及漆器边饰等”。明末人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中对鎏金工艺说明如下:以汞和金鎏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传统鎏金工艺的具体做法为:将黄金锤薄井剪成碎片,放入水银中加热至4oo'c使黄金溶解井熔化於水银中;撤火使之冷却变成为浓稠如泥的白色膏状物,称为。金泥(即金汞齐);用特制金棍将。金泥均匀地涂抹到打磨干净的器物表面;烘烤井捶打使水银挥发同时使金粒牢固地附着於器具表面;用毛刷尉净器物表面,再用玛瑙棒研磨使金粒填充其孔隙并磨平其表面,即得到精美的望金工艺品‘1.错金,又称金错,为西汉时期发展的一种黄金加工方法。其工艺为:在青铜器表面按事先绘制的图案刻出凹槽,嵌入金丝或金片,再用特制的错石将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即成为错金饰物’
      此外,还有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黄金加工工艺,称为乌铜走金银。其做法是在乌铜(即Cu—Au—Fe合金,其比例为96:2:2)器上描绘花纹,按纹样刻出凹槽,在槽内填人金泥,以火烘烤使金泥流动充满槽隙,然后撤火使之冷凝,再经打磨,使成为黑黄分明的工艺品。这种工艺始於石屏县,后传到昆明、东川、个旧、腾冲等地。其制品花纹如雪,人多珍之。
综上所述,自西汉以来,云南一直从事黄金的采冶和加工.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先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工艺均闪烁着科学与智慧之光。对历史上黄金的采冶和加工技术的总结分析,不仅是研究云南科技发展史和冶金史的需要,而且对进一步开发云南丰富的黄金资源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