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金是抗磁体,但含锰的金磁化率很高。含大量的铁、镍、钴的金是强磁体。在红外线区域内,黄金具有高反射率、低辐射率的性能。含有其他元素的金合金能改变波长,即改变颜色。金还具有再结晶温度低的特点。
金具有极佳的抗化学腐蚀和抗变色性。金的化学稳定性极高,在碱及各种酸中都极稳定,在空气中不会被氧化,也不会变色。金在氢、氧、氮中明显地显示出不溶性。氧不影响它的高温特性,在
金能溶解在王水(王水为盐酸和硝酸的3:1的混合剂)、盐酸和铬酸的混合液以及硫酸和高锰酸的混合液中,并且也能溶解于氰化物盐类的溶液中。金的化合物易被还原为常态金属。高温下的氢、电位序在金之前的金属以及过氧化氢、二氯化锡、硫酸铁、二氧化锰等都可作还原剂。还原金能力最强的金属是镁、锌、铁和铝。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有机质来还原金,如甲酸、草酸等。
黄金在自然界中的储量极少,采掘难度高,花费的劳动量大,因而价值昂贵。同时又具有体积小、便于分割和携带的特点,因此成为人类社会中最适宜充当货币的特殊商品。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就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此,黄金既是商品,也是货币。
正是由于黄金具有商品和货币的双重属性和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影响黄金价格走势的因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历史与社会风俗习惯都会对金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在分析金价走势时,需要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养成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行情的习惯。
黄金的种类
黄金在自然界中是以游离状态存在而不能人工合成的天然产物。按其来源的不同和提炼后含量的不同分为生金和熟金等。
生金又称为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相对于熟金而言的,是从矿山或河底冲积层开采的没有经过熔化提炼的黄金。生金又分为矿金和沙金两种。矿金也称合质金,产于矿山、金矿,大都是随地下涌出的热泉通过岩石的缝细而沉淀积成,常与石英夹在岩石的缝隙中。矿金大多与其他金属伴生,其中除黄金外还有银、铂、锌等其他金属,在其他金属未提出之前称为合质金。矿金产于不同的矿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属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50%-90%之间。沙金是产于河流底层或低洼地带,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沙金起源于矿山,是由于金矿石露出地面,经过长期风吹雨打,岩石经风化而崩裂,金便脱离矿脉伴随泥沙顺水而下,自然沉淀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层或砂石下面沉积为含金层,从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蚕豆,小的似细沙,形状各异。颜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为赤黄色,八成为淡黄色,七成为青黄色。
熟金是生金经过冶炼、提纯后的黄金,一般纯度较高,密度较细,有的可以直接用于工业生产。常见的有金条、金块、金锭和各种不同的饰品、器皿、金币以及工业用的金丝、金片、金板等。由于用途不同,所需成色不一,或因没有提纯设备,而只熔化未提纯,或提的纯度不够,形成成色高低不一的黄金。人们习惯上根据成色的高低把熟金分为纯金、赤金、色金3种。
黄金的成色
黄金可与多种金属形成合金(实际上是固熔体),而这些合金中含金量的多少就是它的成分或称成色。任何一种金制品,都应铸有表示纯度、炼金厂等信息的标记。通常的表示方法是以百分比表示金含量。还有把金含量按重量分成10000份的表示法,如金件上有9999,即表示金件含金量为99.99%,而金件上加586的标记,则表示此金件含金58.6%。
在珠宝首饰、金笔制造等行业中常用“开”(K)表示黄金的成色。国家标准GB11887-89规定,每开(英文carat、德文karat的缩写,常写作"k")含金量为4.166%,所以,各开金含金量分别为(括号内为国家标准):
8k=8*4.166%=33.328%(333‰)
9k=9*4.166%=37.494%(375‰)
10k=10*4.166%=41.660%(417‰)
12k=12*4.166%=49.992%(500‰)
14k=14*4.166%=58.324%(583‰)
18k=18*4.166%=74.998%(750‰)
20k=20*4.166%=83.320%(833‰)
21k=21*4.166%=87.486%(875‰)
22k=22*4.166%=91.652%(916‰)
24k=24*4.166%=99.984%(999‰)
24k金常被认为是纯金,成为"1000‰",但实际含金量为99.99%,折为23.988k。根据我国1990年8月实施的金银纯度标准规定,含金量千分数不小于990的称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9的称千足金。K金纯度中24K999.9一项,注明24K为理论纯度,其含量为百分之百,事实上不存在百分之百的金。